姜氏急匆匆往蘭陵趕,路上跑死了八匹馬才趕到蘭陵老宅。
姜氏一回來,就接管家裡的中饋及各種大小事務。
姜氏獨自進了老夫人的房中,婆媳倆談了許久。
之後,尤老夫人精神頭身體都好了大半,她叫來鳳君:“君哥兒,你回書院吧,不要因為祖母誤了學業,祖母可全靠你了啊”。
鳳君點頭:“孫兒定給你掙個誥命回來”。
“好好好,祖母的乖孫,回書院去吧”。
鳳君回書院尤老夫人叫來二兒媳姜氏讓其備賀禮送去給族中考府試的子弟,賀一賀。
姜氏認為,族中子弟都送一份,鳳卿也該送一份。
尤老夫人不高興。
“那小孽畜得咱們的東西還少?分家分走了大半壁家產,後面又拿了我三百畝田地一萬兩銀子”。
想起那些銀子田地的尤老夫人就肉疼,說什麼也不給鳳卿送賀禮。
姜氏道:“婆母是覺得外邊說得還不夠難聽麼?這一切起因都是因婆母與鳳卿而起”。
“鳳卿不與二房修好,咱們得與鳳卿修好,在人前體現了胸襟,旁人只會說鳳卿不會說二房的不是”。
“名聲太重要了”。
“咱們不僅要給鳳卿送賀禮,婆母您還要親自去同心巷給鳳卿道歉……”。
尤老夫人頓時炸毛,她懷疑姜氏是故意整她,哪有祖母給孫子道歉的。
繼祖母也是祖母。
“難不成婆母想去蹲牢房?還是說在家繼續裝病”?
尤老夫人一咽。
“婆母也不需做什麼,只需去同心巷打個照面,讓旁人知曉您病重,給鳳卿道歉,請求鳳卿放過您不回衙門服獄,旁人瞧著您病重自然會傾向您”。
“鳳卿就是不想放過您礙於旁人口舌他也只能作罷,您就不用回衙門繼續蹲牢房了,忍一時之氣換後半生自由,不好”?
尤老夫人被姜氏說動了。
只要不回衙門繼續蹲牢房,不用裝病,她給鳳卿磕頭都是可以的。
名聲也能賺回來。
“刺殺鳳卿的事兒得慢慢來,尋找時機,鳳卿一死,咱們就將許氏母女發賣,鳳卿分走的那些東西,還不是又回到咱們的手裡”。
“屆時,咱們一家人上池州,快活過日子”。
姜氏一番話說得尤老夫人眉開眼笑。
心情一好,病自然就好了。
於氏也高興。
她自是希望二房的名聲能賺回來,她的女兒如今正是說親的年紀,二房名聲不好,她的女兒怎麼嫁人。
男方說親都是看家世,家風,沒有誰家是看女子本人說親的。
男子名聲不好還可以科舉入仕考功名,舉子娶高門高戶女子的大有人在,若是一朝中狀元,寒門娶公主的都有。
世道就是這麼不公。
再有,尤氏病好了,她也不用時時往尤氏房中跑前跑後照顧。
對於尤氏回不回衙門服獄,於氏不關心。
“還是二嫂有辦法,這麼快就說動婆母去給鳳卿道歉”。
姜氏和於氏妯娌倆一直都是面和心不和,暗中較著勁兒,都想壓對方一頭。
姜氏看了於氏一眼,只當於氏是真心誇讚:“我也是為君哥兒著想”。
鳳君還沒議親,姜氏這次回來是想為鳳君議親的。
二房名聲如此這般不好,對鳳君很不利。
對於名聲這件事上,於氏跟姜氏想法相同。
坐在考場裡的鳳卿不知道自已府試還沒考完就已經攪動二房的風雨,她沒受第二場影響平常心對待第三場。
第三場考策論。
就當前的政治問題作一篇文章。
一群悶頭苦讀的書生懂什麼政治,能給出什麼見解呢?
大多數考生都是高談虛論一番交卷。
一份思路條理清晰,簡明扼要,有幾分見地的策論,自是吸引閱卷官。
“大人,請看此卷”。
閱卷官激動地將手中考卷呈給單知府,單知府接過去看了一眼,字跡清晰工整,再看文章,確實不錯。
“這篇稱得上今年的策論頭名”。
其他幾名閱卷官也點頭稱讚:“確實稱得上,文章條理清晰,簡明扼要闡明自已的見解,這樣的人能入仕,是朝廷之福,百姓之福”。
單知府當下在文章上籤點了頭名。
也不知道如此優秀的文章出自哪個考生之手?
考卷上寫的是考生編號,府試放榜後考生按照自已的編號檢視自已有沒有考中。
鳳卿第一場考了頭名,單知府沒留意她寫的字,第二場不是頭名,第三場……?
“鳳卿是多少編號”?
閱卷官一愣,趕緊檢視對應編號,鳳卿,188。
“188”?
單知府看自已籤點的考卷,一愣:“正是此卷”。
鳳卿第一場第三場考了頭名,人家憑本事考出來的府案首,他憑什麼不給。
單知府又翻出鳳卿第一場和第二場的考卷檢視,暗暗點頭。
鳳卿不僅文才好,策論也能給出自已獨特的見地,唯有雜文欠些火候。
“今日是府試放榜,鳳卿快點,咱們去佔個好位置”。
“我馬上好”,鳳卿拿著一件衣裳往身上套,對著妝鏡整理一下儀容,下樓與族兄們前往貢院看榜。
遠遠便看見紅榜前擠滿了人。
有人喜有人憂。
族兄擠得快,很快就擠到紅榜前,首先看頭名。
“鳳卿,你是府案首”。
風卿也看到了自已的編號和名字,排在第一的位置赫然醒目。
跟在後面的鳳羽臉色一黑,家僕上前檢視他的名字。
“少爺,你過了,前二十”。
府試的錄取率較低,上千人只錄取數十人,甲等前十名為優秀。
府案首可以直接獲得秀才功名,無須參加下一階段的考試。
院試在五月。
族兄提議,大家留在昌都等待五月考院試在回蘭陵。
鳳卿覺得離院試還有一個月,大家回蘭陵更有利益備考院試。
“回蘭陵遇到不懂的可以問夫子,留在昌都,咱們的水平都差不多,若是碰到不懂的,沒人指導,自已琢磨費時間還不一定琢磨得對”。
“再說,回蘭陵有家人督促咱們也不敢懶散,靜而不吵,更有利於備考”。
大家覺得鳳卿說得對,一致決定回蘭陵,等五月院試再上昌都。
鳳羽不想和鳳卿一道回蘭陵,鳳卿懶得搭理他,收拾東西和族兄一道走了。
鳳羽站在瀾窗前,將瀾窗挑開一條縫看下邊的鳳卿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