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機會進到猶太會堂,可以看到會堂裡面有個大櫃子,這個大櫃子通常會用簾幕遮住。我這裡有一個迷你的模型,如果他們允許你開啟櫃子的話,你會看到裡面收藏了許多經卷,通常是用美麗的刺繡布料包住。這些小經卷就是摩西的律法,也就是聖經頭五卷書,猶太稱為“妥拉”,就是律法書。

我手上拿的這個是用希伯來文印出的經卷,字型很小,每卷經書都是以頭幾個字來命名。當他們從櫃子裡拿出經卷的時候,會拉開一小段,看看是哪一卷經書,比如《創世記》這卷書,我們稱做“創世記”,但是他們稱做“起初”;而《申命記》這卷書,他們稱做“話語”。因為在希伯來原文中,這卷書第一句是:這些話語……,第一個名詞是“話語”,所以猶太拉比把這卷書稱為“話語”,但是我們稱它作“申命記”。

當初從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的時候,必須另外取一個書名,所以就用兩個希臘字來取書名,其中的一個是deutero,這個字就是“第二”的意思;一個是nomos這個字,就是“律法”的意思。所以《聖經》第五卷書後來就叫做《申命記》,也就是“第二組律法。”

讀這卷書的時候,首先會驚訝地發現,不只是《出埃及記》有十誡,這卷書也再度提到了十誡。《出埃及記》二十章和《申命記》五章,兩次提到了十誡。所以這卷書才會取名為“第二組律法”。為什麼要再一次提到十誡呢?而且不只十誡,全部613條摩西的律法都再度提到,這些律法在《出埃及記》和《申命記》都重複出現,會什麼呢?答案可以在《民數記》中找到。

《申命記》是《出埃及記》之後40年才寫的,出埃及之後40年,在那40年的期間,年長的一代全死了。當初離開埃及、走過紅海,來西乃山紮營,第一次聽到十誡的成年人全都死了,因為他們很快就違背律法,上帝說:“你們不能進應許之地,你們要在曠野漂流40年,直到全部的人都死亡。”所以年長的一代全死了。當初過紅海、在西乃山紮營的新一代都還是小孩子,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根本就不記得上一代離開埃及的這段歷史,所以現在,新的一代必須要重新聽到這些律法,新的一代必須自已再一次跟上帝立約。

今天也是一樣,我們的子女必須自已面對上帝,自已跟上帝立約。因為上帝沒有孫兒女,應許不能繼承,你必須要自已進入上帝的應許。你的父母、祖父母或祖先,也許已經進入上帝的約,但這不表示你已在上帝的約中,所以摩西必須重新宣佈律法。

當年離開埃及的人,只有三個人還在,只有三個人活了下來,這三個人就是約書亞、迦勒還有摩西,現在約書亞80歲了,摩西已經是120歲。摩西知道這一代的以色列百姓當初沒有親自和上帝立約,沒有親口對上帝說願意。當初在西乃山的儀式,就像婚禮一樣,他們對上帝說:“我們願意。”上帝要求他們,要按照祂的吩咐去做,那些百姓都說願意,結果卻沒有做到,所以失去了進應許之地的機會。

這裡還有另外一個危機,不只是時間變遷來到下一代,空間上也有變遷。現在他們在約旦河的東岸紮營,準備要進入應許之地了。這是第二個危機,因為他們已經在曠野獨立生活了40年,現在卻要面對已經被敵人佔領的土地,所以這就成了一個危機。

最慘的是,摩西不能跟他們進去,摩西自已也失去了進應許之地的機會。他當時120 歲,知道自已只能夠再活一個禮拜,這是上帝告訴他的,再過一個禮拜他就要死了。面對他帶出埃及的新一代以色列人,他只剩下一個禮拜而已,他必須把全部的律法重新覆述一遍。而且這新的一代,將要親眼看到水分開的神蹟。這次不是紅海,而是約旦河,彷佛上帝在說:“我要重頭來過,讓你們親眼看見我大能的手,分開河水,帶領你們進入應許之地。你們進去後,行事為人要遵照我的命令。”

各位,我畫了一張簡圖,這是當時的地理狀況,很抱歉,這張圖十分簡略,我來解釋一下好了。小小的藍綠色部分是約旦河,四周都是樹木,那裡叫做約旦叢林,舊約時代有獅子和熊住在那裡,約旦河蜿蜒穿越這個小叢林,來到死海。這山谷是地球表面最深的裂口,一直延伸到非洲的大裂谷,但是起點在應許之地。這部分大約是在海平面下方一千英尺,如果你有飛行員執照的話,可以借一架飛機從上面飛過去,就可以在海平面下方飛行。

這裡就是那個很深的裂口,兩邊都有山,一邊是摩押山,這邊是尼波山,摩西即將死在這座山上,他死前會坐在尼波山上的一塊石頭上,眺望山谷對面,位在山上的應許之地,但是他不能進去。以色列人就是紮營在這裡,重新聆聽律法,會幕在中央,他們就在河邊。對面是他們必須要佔領的第一座城耶利哥,也在山谷下方,往山上是艾城、示羅,還有伯特利。但是在猶大山地那邊只有沙漠而已,因為是在山的背風處,一片空曠貧瘠,雨水全部都是降在山的另外一邊,地中海那邊。你可以看到這上面有一點綠意,但是從這裡到耶利哥,只是一片貧瘠的沙漠,往耶路撒冷的山上有座幹谷。

有一次我從耶路撒冷走下耶利哥的時候,經過那座幹谷,感覺很詭異,很安靜,沒有人煙,山谷上方是橄欖山,耶路撒冷就在另一邊。

再來要注意的是北方有兩座山,北邊那座是以巴路山,南邊那座是基利心山,百姓必須聚集在那兩座山上,重新跟上帝立約。摩西吩咐他們,進入應許之地之後要到這兩座山上,分成兩群,各站在一座山上,對著彼此高聲喊出這盟約裡的祝福和咒詛。這樣做有重大的含意,因為上帝先帶他們過紅海,然後才在西乃山和他們立約。祂先拯救他們,才吩咐他們如何行事為人,祂先救贖他們,給他們自由,然後才吩咐他們如何行事為人。這是整卷《聖經》的模式,上帝先向我們施恩,拯救我們,然後要我們以感恩的心,遵照祂的命令生活。所以接下來上帝要帶領新一代的子民過約旦河,當時正是約旦河漲潮的季節,不可能涉水過河。但是在山谷上漲潮的河川曲流,造成了決堤的情形,因為河堤塌陷,堵住了河水幾個小時,於是上帝就是利用這個方法。為了讓他們過河,上帝必須在河的上方動工,讓河堤塌陷,堵住河水幾個小時,他們就趁機過了河。他們看見這個神蹟之後,也必須來到他們的西乃山,重新宣告上帝的祝福和咒詛。

我們再次看見上帝先行動,然後才告訴我們該如何來回應祂的作為。所以40年後,這新的一代,有點像是重演當年的情景。這就是《申命記》的背景,就在約旦河這邊的營地寫成,並且朗讀出來,當時摩西還活著,還跟他們在一起。

《申命記》中有幾個重要的詞句,出現了將近40次,有一句是:“上帝賜給你們的地。”以色列百姓不斷不斷地被提醒,這塊地是上帝給的,是他們不配得到的,因為地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乎主。如果你到倫敦的皇家證券大樓,會發現石頭上刻著這句話:“地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乎主。”當我們爭辯這一小塊地屬誰的時候,應該先說這是上帝的,祂定意要賜給誰,就賜給誰。

《使徒行傳》十七章,保羅在雅典的亞略巴古說:“一個國家的疆界和年限,是由上帝預定的,上帝有絕對的主權,全地都是上帝的,祂定意要賜給誰,就賜給誰。”

“上帝賜給你們的地”這句話,在《申命記》中不斷地出現,但是還有一句話出現的次數一樣多,那就是“進去得那地為業”。這個功課很重要,你從上帝那裡得到的一切,都是白白得來的禮物,但你必須去拿,否則就拿不到。

幾年前,有一次我講道的時候,在講臺上放了一條巧克力,我說哪個小朋友先上來拿,就可以給他。接下來所有的小朋友都沒有在聽我講道,眼睛全都盯著那條巧克力,但是沒有人拿出行動來,最後有個小男孩跑上來,抓了巧克力,還沒有下去就急著撕掉包裝紙,然後一面吃一面走下去,其他小朋友都恨得牙癢癢的。大家都好嫉妒他,好氣他,可是他們本來也有機會的。

各位,救恩是上帝白白賜下的禮物,但你必須去拿,你要配合才行,上帝不會強迫你接受。祂說:“我要把這塊遞給你們,現在你們進去佔有吧。”去佔有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他們需要爭戰,他們需要打仗。

所以上帝把一切福分賜給我們,但是我們還是得去拿才行。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就是這樣配合的,兩者都很重要,這是上帝白白賜給你的,但你必須去拿才行,只要你去拿,就可以白白得到。我當時用那條巧克力就是要教導這個功課。

這塊土地是要給他們持有的嗎?這個問題很重要。如果你仔細讀《申命記》,會得到兩個結論:第一個結論叫無條件的所有權;第二個結論叫有條件的居住。這兩種情況直到今天仍然適用於以色列,這兩個結論仍然存在。無條件的所有權,上帝說:“我要把這塊地永遠賜給你們。”但這不表示你們能夠永遠住在那裡,想住在那裡是有條件的,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很重要。這塊地無論如何都是你們的,你們可以永遠擁有,但能不能在那裡安居樂業,那就要看你們的生活態度了。

我們會看到《申命記》的資訊非常簡單,只要你們遵守我的律法,就能保有這塊地;但是如果你們不遵行我的律法,即使這塊地是你們的,你們也不能在這裡安居樂業。瞭解這兩者的差別嗎?無條件的所有權和有條件的居住。雖然這塊地永遠屬於他們,但有可能被別人佔據,因為他們的生活態度不對。各位,這兩者的差別很重要。

舊約的先知不斷地提醒他們這點,先知說:“這塊地是你們的,但是如果你們繼續作惡,就不能在這裡安居樂業。”他們和上帝立的約連結了這塊地和上帝的律法。直到今天,上帝的應許仍然有條件,應許是給你的,但你的生活態度將決定你能不能享受這應許。

《申命記》有一個很有趣的特點,我希望這些艱難的生字,不會讓你反感。第一個字你們可能沒聽過,這是牛津字典上的字,這是古代歷史常出現的字。每次有國王征服別的國家,擴充套件了自已的疆土,那麼就會和那個國家訂立條約,這個條約就叫做蘇賽倫條約,也就是宗主權條約。如果你去過海峽群島上的薩克島,就知道治理那個小島的家族姓蘇賽倫,是同一個字。蘇賽倫條約是宗主國的國王,跟臣屬國所訂立的。簡單的說來,條約是一種協定,只要臣屬國遵守協定,宗主國就會保護他們、供應他們;可是臣屬國如果不遵守協定的話,宗主國就會懲罰他們。

考古學家挖掘出來的古文明當中,有很多這種例子,尤其是埃及。每當埃及征服別的國家時,法老就會和被征服的國家訂定蘇賽倫條約,同意讓他們仍然維持適度的自治權和自由,但是他們必須遵守一些規定,這種條約有一個非常清楚的模式。有意思的是,古代這些宗主權條約,也就是宗主國和臣屬國之間的條約,條約的大綱就跟申命記一樣。在埃及大學受過教育的摩西,一定看過並且研究過這種條約,現在摩西他用條約的形式,向以色列百姓呈現這個約,等於是在說,現在上帝是你們的王,你們是祂的百姓,這是祂和你們訂定的條約,你們要遵守這些規範。

古代的條約形式,就像這裡所列出來的,各位可以看到。先有一小段前言,介紹這是法老和某個國家所訂的條約。再來是一小段淵源的介紹,簡單的說明雙方為什麼會訂立這個條約。陳述完了歷史淵源之後,接下來就會列出整個條約的基本原則。再接下來是詳細的行為規範。然後是獎懲辦法,就是獎賞跟懲罰,臣屬國如果遵守協定,宗主國國王會怎麼做,如果沒有遵守,又會怎麼做。接下來條約會找一個見證人來簽名背書,通常是請神明來見證,由神明見證,所以他們通常會用宗教的儀式來見證這個條約,用宗教儀式來見證。再來是談到續約條款,如果宗主國的國王駕崩怎麼辦呢?這時候會寫下來繼任者的名字,臣屬國仍然必須向他效忠。在訂約儀式的最後,他們會寫下所有的條款,然後簽名表示雙方都同意這個條約。

令人驚訝的是,考古學家挖掘出來的古代條約,大綱竟然跟《申命記》一樣。所以在大學修過埃及歷史的摩西,用了這種大家都明白的形式來呈現盟約的內容,要讓百姓知道,現在上帝是我們的王,我們應該遵守這些行為規範。只要我們遵守祂的律法,就會平安無事。這就帶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他們沒有遵守律法,上帝會怎麼懲罰他們呢?獎和懲是一體兩面。

我順帶提一下,《申命記》的基本原則是十誡,然後還有一些詳細的律法,那懲罰呢?如果他們沒有遵守律法,上帝會怎麼懲罰他們?上帝會給兩個懲罰,一個是天災,一個是人禍。在天災方面,如果你們不遵守,天就不下雨。以色列人要進去的這塊地,就在地中海和阿拉伯沙漠之間。氣候是上帝在掌管的,西風會從地中海帶來水氣,然後降雨在應許之地上。但是如果吹的是東風,帶來的就是沙漠乾熱的風,到今天還有,稱做焚風,焚風所到之處會造成一片枯乾,那就變成了沙漠,上帝說:“這是我給你們的一個懲罰,我會先用這個懲罰,如果你們不遵守規定,天就不下雨。”記不記得在以利亞的時代,曾經三年半沒有下雨,就是因為以色列人不順服上帝。這是上帝表示獎懲的一個方式,如果這個懲罰沒有效,上帝祂會採取更激烈的手段,祂會藉著人的手來攻擊他們。

你們有些人可能沒有注意到《聖經》說,上帝帶以色列百姓從東邊過約旦河到應許之地的時候,同時也帶領另外一群人從西邊來到這裡,那群人來自革哩底島,他們叫做非利士人,以前就注意這一點的人請舉手,只有少數幾個人,讀《聖經》的時候要仔細。在《阿摩司書》九章,上帝透過阿摩司說:“我豈不是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地,領非利士人出迦斐託嗎?”迦斐託就是革哩底,所以上帝同時帶領以色列最大的敵人進同一個地方,但是祂讓以色列人住在山上,讓非利士人住在沿岸的平原,也就是今天的迦薩走廊,所以巴勒斯坦人自稱他們是非利士人的後代。所以上帝帶領兩個民族到同一個地方,祂說:“如果你們遵守我的命令,就會平安無事,否則我就叫非利士人來對付你們。”就是這麼簡單,這些都記載在舊約聖經中。

你也許會覺得很奇怪,甚至覺得不可思議,上帝怎麼會讓兩個國家在一條狹長的土地上為鄰,而且還用其中一國來懲罰另外一國呢?各位,其實上帝主要的用意,是要帶敵人來對付住在應許之地的人,因為上帝祂打算趕出原本住在那裡的居民。當時應許之地並不是沒有人居住,那個時候已經住了很多人,主要是亞摩利人和迦南人,他們早就住在那塊應許之地。上帝叫以色列人去趕出那些人,佔領那塊地。

我們這裡要談到一般人對《聖經》感到反感的一點。最近有人說,教會應該要扔掉舊約聖經,因為舊約聖經帶給基督徒很多的麻煩。如果不看舊約聖經,只看新約聖經的話,反對基督教的理由,大多都可以排除。因為大多數的反對理由都跟舊約聖經有關。什麼?你還在相信世界是在六天內造成的?很多人都會這樣講。你一說自已是基督徒,那麼他們就會立刻指出,舊約聖經上的某個問題。其中最常見的一個問題是,你怎麼能夠相信這種上帝呢?祂叫以色列人殺光住在應許之地的人,這樣做實在是太不道德了,很不公平,這樣根本就不對嘛。很多人對這點有意見,上帝帶以色列人進應許之地,叫他們殺光那裡的居民,趕盡殺絕,佔領他們的土地,這算是慈愛的天父嗎?但是上帝這樣做是有原因的,我們必須說出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就是那地的居民的確是罪該萬死。上帝早就告訴亞伯拉罕這件事,你去讀《創世記》十五章就知道,上帝對亞伯拉罕說:“我要讓你的家人和後代子孫在別的國家寄居400年,直等到亞摩利人惡貫滿盈的日子。”很多人質疑上帝不公平,我要說他們其實根本就搞錯了,上帝已經等了400年,直等到他們惡貫滿盈,等到他們根本就不配住在那裡,甚至於根本就不配活著。我們要搞清楚,上帝的地球,是要給好人住的,祂的聖地是要給聖民住的。我告訴各位,這正是《聖經》要傳達的資訊,上帝遲早不會再讓人類住在祂的地球上。上帝真的對他們很有耐心,祂等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祂是有意等到亞摩利人惡貫滿盈,直到這個時候,上帝才對以色列人說:“我可以帶你們出埃及了,而且你們必須殺光應許之地的居民。”

考古學家發現當時那地的人真的是罪大惡極,越瞭解以色列人進去前亞摩利人的景況,就越清楚他們根本不配活著,如果讓這種人活著,實在是很不安全。在以色列人準備進去的時候,性病在迦南各地蔓延,那個地方實在是非常的不安全的一個地方,想象要去一個人人得艾滋病的地方居住,以色列人過了約旦河,他們所要面對的就是這樣的景況。

現在我來讀《申命記》的一兩節經文給大家聽一下:“耶和華——你的上帝,將這些國民從你面前攆出以後,你心裡不可說:耶和華將我領進來得這地是因著我的義。其實,耶和華將他們從你面前趕出去是因著他們的惡。你進去得他們的地,並不是因你的義,也不是因你心裡正直,乃是因這些國民的惡。耶和華——你的上帝將他們從你面前趕出去。”

你知不知道丘吉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擔任海軍大臣,那天晚上他感到洋洋得意,他自信滿滿的認為他一定能夠把德國人給趕出去。二次大戰的時候,他也有同樣的感覺。有趣的是,那天晚上他住在英國鄉間的一家飯店裡,房間裡有一本基甸會贈送的《聖經》,就放在祂的床邊。他就拿起來結果翻到我剛剛讀的那段經文,上帝對丘吉爾說:你能趕走德國人,不是因為你比他們好,而是因為他們太壞了。這徹底改變了丘吉爾的態度,讓他謙卑下來,不再以為是、自以為義,而且永遠忘不了《申命記》那段經文。

上帝吩咐以色列人去殺死他們,把他們趕出去,很多人會問為什麼?上帝為什麼不親自毀滅他們?為什麼要以色列人去做?答案很清楚,因為上帝要藉這個告訴他們,你們如果像他們那樣,別人也會這樣對待你們。你們怎樣對待他們,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們。

現在我要回頭問一個問題,我需要喝一點水,可以嗎?謝謝。你讀《申命記》的時候會發現,其實好像是在讀迦南人的生活一樣,各位瞭解嗎?上帝告誡以色列人不能做的事,那地的人早就習以為常。仔細讀《申命記》就會曉得,以色列人進去之前,那地的居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我可以用三個詞歸納出來,第一個是淫亂。《申命記》中禁止各種淫亂的事,因為淫亂正是應許之地居民的生活寫照,到處充斥婚前性行為、外遇、雜交、亂倫、同性戀、變裝癖、男扮女、女扮男,男同性戀的性行為,以及人獸相交等,離婚、再婚非常普遍,還有我前面所說過的,到處有性病蔓延。各位,《申命記》告訴以色列人,他們不可以去做那樣的事。第二點是社會不公平,富者更富、貧者更貧。許多人驕傲、貪婪、自私、剝削貧窮人,受苦的是誰呢?就是瞎眼的、耳聾的,還有貧苦無依的,尤其是孤兒寡婦,這些弱勢族群,他們往往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大家都想搶第一。上帝吩咐以色列人不能這麼做,你們必須照顧瞎眼的、耳聾的,必須照顧孤兒寡婦。迦南地的第三個現象就是偶像崇拜。他們沾染邪教、喜愛迷信、占星、招魂、通靈,以及向死人求神問卜等燈,最糟的是膜拜多產之神,也就是膜拜大地之母,大自然之母,藉著性儀式來求得多產。在迦南地的異教廟宇中,有妓男還有妓女,想膜拜多產之神的時候,就進到廟中和他們行淫,難怪廟中常常人山人海,各地都豎立著《聖經》所說的亞舍拉像,其實就是象徵生殖器的雕像。各位,今天在貝辛斯托克市就有一座八尺高,像男性生殖器的大理石雕像,迦南全地都立有這種雕像。所以邪教、迷信、招魂是非常普遍的事。《申命記》說在上帝眼中,那地都被這一切玷汙了,那是屬上帝的地,如今卻徹底被玷汙,嚴重地受到玷汙,大大地蒙羞,上帝不能容許這種情況再繼續下去。

我讀到這裡的時候,心裡忍不住想,今天全世界都是朝這個方向走,上帝將來會怎麼做呢?各位,以上就是《申命記》的背景。

你們進去之後,絕對不可以過那種生活,否則我會差別人來滅掉你們,就像我現在差你們去滅掉他們,這不是因為你們很好,而是因為他們太壞了,我才不得已要這樣做。

現在我們要來看一下摩西。上一代的以色列人,當年因為犯了錯,無法進入神應許賜給他們祖先的這塊地。摩西現在看著他們的下一代,心裡想:他們做得到嗎?他們辦得到嗎?他們會活出正道嗎?現在進去要面對的試探可大了,比較起來,過去他們在曠野遇到的試探算是很少。現在他們要進去面對這一切的敗壞,他們會潔淨那塊地嗎?他們會毫不留情地除掉一切敗壞的事嗎?還是會妥協呢?摩西知道自已不能跟他們進去,他只能再活一個禮拜,實在為他們感到擔心。以色列人一方面要打仗,想進去得那塊地勢必要打仗。另外一方面要勝過強大的試探,摩西已經帶他們走這麼遠的路,如今要跟他們道別了,所以在他人生的最後一週,他向百姓講了三次話,整卷《申命記》就是三段很長的講話,恐怕要用一整天來講才能講得完。

但是《申命記》的文體既像演講又像文章,像演講是因為有親切感,你必須大聲朗讀出來才能夠感受得到,你如果大聲的朗讀出來,就會發現這是摩西對他們講的話,他在苦勸他們,像父親對孩子說話,像臨終的父親留下遺言一樣:兒子啊,我走了之後,你要把這些話牢記在心。這是他講話的語氣,非常親切、動人,又充滿感情。但是《申命記》也是一卷文學佳作,摩西在他人生盡頭,這最後的一個禮拜當中,我覺得他有可能一天演講、一天寫作,一、三、五這三天,摩西他向百姓講話,二、四、六這三天,他把內容寫下來,也許是根據寫好的講章大綱來講。摩西他受過高等教育能夠讀寫,所以我認為他用三天講話,三天寫作,講話和寫作很可能是交叉進行的,先用一整天講話,或者整個早上,講完了以後,回到他的帳棚裡,把內容寫下來,然後把寫好的講稿,交給祭司,吩咐他們存放在約櫃旁邊:絕對不要忘記我說過的話,而且一個字都不能更改,你們必須要好好儲存,每七年都要拿出來向以色列人宣讀一遍。《申命記》這卷書就是這樣來的。

有三段講話,是摩西他在約旦河另一邊的營中講的。第一段(1:1-4:43)是回顧過去四十年和之前的歷史,回顧先祖的事蹟。第二段是談到現在(4:44-26:19),再度向他們宣佈律法,在四到十一章說明基本原則是專心愛神,在十二到二十六章則說出詳細的內容。再來是第三段講話(27:1-34:12),是摩西他在死前不久說的,為他們的未來作打算,談到指定約書亞作接班人。摩西說:我帶你們出埃及,約書亞會帶你們進應許之地,你們進去後,要站在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這兩座山上,宣讀這些律法而且好好遵守,上帝會帶你們進去。

各位,這就是《申命記》這卷書的大綱,很容易理解。每一段講話都可以分成兩部分,我這裡用次標標出來,接下來我們會一個一個來談。

摩西他在第一段講話中,回顧了當年初埃及的情形,談到當時的以色列人,也就是他們的父母,當初他們到底犯了什麼錯,摩西說:你們的父親犯了錯,所以你們千萬不要犯同樣的錯。

我們先講到這裡,下個單元再繼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