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普遍的事

17世紀英國的傳道人克拉森(DavidClarkson)傳講過一篇針對假神的有史以來最詳盡而深入的道。

他論到偶像崇拜時說:“雖然很少人會承認(自已有偶像崇拜),但再沒有比這件事更普遍的了。”他說,如果我們把自已的靈魂想象成一棟房子,“偶像就被立在每一個房間的每一個部分”。我們喜愛自已的聰明甚於上帝的智慧,追求自已的慾望甚於上帝的旨意,顧念自已的名聲甚於上帝的榮耀。

克拉森在檢視了人類的關係之後向我們說明,我們有一種傾向,就是會讓人際關係對我們的影響力和重要性,超過上帝和我們的關係。他指出,事實上“許多人甚至把自已的敵人都當作神明……就是當他們瞭解到他們的自由、產業和生命有危險時,他們會更加憂慮、不安、困惑”,超過他們對討上帝喜悅的關切。

--人心實在是一個大量生產偶像的工廠--

那麼人還有盼望嗎?有的!只要我們開始認清,偶像是不能被除去、只能被取代的。如果你只是試圖把它們連根拔起, 那麼它們很快又會長回來;唯一的辦法乃是排擠掉它們。用什麼來排擠掉它們呢?當然是用上帝自已。但是用上帝來排擠掉它們的意思,並不是指我們只要泛泛地相信上帝的存在就夠了;大多數人都相信他的存在,但是他們的生命中還是充滿了偶像。我們所需要的,是在真實的生活中與上帝相遇。

我們在本書第二章中討論過雅各,他當然是相信上帝的,但是他還需要更多的幫助,才能勝過假神在他身上的捆鎖奴役。

在創世記第32章中,他找到了幫助。這是聖經中最強而有力、最戲劇化的經文之一,但也是最奧秘的經文之一,然而顯然它就是雅各生命裡最中心的事。

• 回來的弟弟

雅各逃到遠方異國,雖然經歷了許多磨難,但最後還是發達起來了。他的舅舅拉班和表兄弟們對他極為憤恨、嫉妒(創世記31:1—2),因此他意識到他必須離開,不然就要面對這一不和甚或更大、更暴力的衝突。

最後他決定要帶著一大家子回老家去,包括他的兩個妻子--利亞與拉結--以及他們的孩子、所有的僕人和羊群、牛群。

創世記的作者敘述了一個關於雅各妻子拉結的小插曲,但這 個小插曲意義重大。在拉結臨走之前,偷了她父親拉班家裡的神像(創世記31:19)。她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或許是為了屬靈的保險作用,可能她是想要耶和華在困難中幫助她,就像他幫助利亞一樣;但是如果耶和華不幫助她,她還有舊的 神明可以倚靠。然而,耶和華並不是讓人用來作為防止失敗的雙重保障,也不是讓人為了自已的盤算而有求必應的無限資源。他有自已的計劃,但拉結還沒有學到這一點。這個耶和華要使用來傳遞救恩的家族,還有很深的瑕疵,並且非常需要恩典。

雅各帶著全家人和所有的財產邁上回鄉的旅程。當他靠近家鄉時接到了一些警告的訊息:“我們到了你哥哥以掃那裡,他帶著四百⼈人,正迎著你來。(”創世記32:6)看來雅各最擔心的事就要發生了。如果以掃不是要攻擊他,那他為什麼要帶著 一隊戰士前來呢?

於是雅各連忙展開行動:首先他向上帝禱告,然後他派出僕人帶著大批的牲畜當作送給以掃的禮物,接著他又把家人和同行的人分成兩隊,心想若是以掃攻擊一隊,另一隊就有時間逃跑(創世記32:7—8)。當雅各完成了所有的預備工作,兩隊人馬也都上路了,他就獨自一人留下過夜。

• 求祝福的掙扎

在雅各的想法中,第二天將是他人生中的最高峰。他的一生都在與以掃較力:他們還在母親腹中就特別地活躍,“孩⼦們在她腹中彼此相爭”(創世記 25:22);而在成長的過程中,雅各一直在與以掃爭奪父親的疼愛和關懷,以及他們在家中的尊榮和領導地位。

然而他們的父親一向偏愛以掃過於雅各,對於一個做兒子的人來說,很少會有什麼事比這事更能在他心中造成傷害的了。 後來終於到了以撒要把家傳之祝福給出去的時刻,他想要將家業傳交給擁有長子名分的以掃,可是雅各卻假扮成以掃, 欺騙了他那位眼睛幾乎全盲的老父親,在片刻之間就騙得了家傳的祝福,然後他就逃跑了。當以掃發現所發生的事以後,就立誓要殺掉雅各,而雅各就此開始了他亡命天涯的人生。

為什麼雅各要偷取以掃的祝福呢?現代的讀者很難理解他的動機。

雅各必定知道他的詭計很快就會被揭穿,實際上以撒絕對不可能將家中大部分財產交給雅各的,所以,其實雅各得到的只是儀式上的肯定而已。那麼他為什麼會願意為了這麼少的收穫而付出那麼大的代價呢?我相信,即使雅各只是裝扮成他哥哥,他還是渴望聽到父親說:“我喜愛你超過世界上一切事物。”由此可見,每一個人都需要祝福,我們都需要從別人那裡得到對自已獨特價值的肯定與保證。從我們最愛和最欣賞的物件口中,聽到他們對我們所表達的愛和欣賞,其價值遠超過任何獎勵。我們都想從我們的父母、配偶以及同輩那裡,尋找到這種深刻的欣賞和肯定。

雅各的人生是一場漫長的較力掙扎,為的是要得著祝福。

他與以掃較力是為了要從父親的口中聽到祝福;他與拉班較力是為了要從拉結的臉上看到祝福。可是這些都沒用,他的心裡仍然空虛而充滿需要。他自已家中的關係有如狂風暴雨--他將拉結與她的兒子們當成偶像,因而嚴重地毒害了利亞及她的兒子們,將來還會結出更苦澀的毒果來。

而現在以掃正朝著自已而來。以掃曾讓他得不著父親的愛, 失去應繼承的產業,改變了人生的命運,失去了人生的快樂, 而現在以掃正帶著一隊戰士前來。明天就是最後的戰役了, 難怪雅各在這個最後一夜想要獨處,好預備明天的總算賬。

但就在那深深的黑夜裡,他突然遭到某個獨行俠的攻擊,他們終夜摔跤了很長時間。

• 神秘的陌生人

創世記的作者把這個充滿戲劇性的故事描述得極為精簡。

只剩下雅各⼀人。有⼀個人來和他摔跤,直到黎明。那⼈見自⼰勝不過他,就將他的⼤腿窩摸了⼀把,雅各的大腿窩正在摔跤的時候就扭了。那人說:“天黎明瞭,容我去吧!”雅各說:“你不給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那⼈說:“你名叫什麼?”

他說:“我名叫雅各。”那⼈說:“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列,因為你與上帝與人較力,都得了勝。”雅各問他說:“請將你的名告訴我。”那人說:“何必問我的名?”於是在那裡給雅各祝福。雅各便給那地⽅起名叫毗努伊勒(就是“上帝之面”的意思),意思說:“我面對面見了上帝,我的性命仍得保全。”日頭剛出來的時候,雅各經過毗努伊勒,他的⼤腿就瘸了。(創世記32:24—31)

這位神秘的人物是誰?經文的作者刻意地隱藏了他的身份,但還是留下了一些線索。首先,是提到那個人“摸”了一把雅各(創世記32:28)。翻譯為“摸”的這個希伯來詞,在字面的意義上是指非常輕地接觸或輕拍;這位和雅各摔跤的人物只用手指輕輕摸了一下雅各的大腿窩,他立刻就扭傷脫臼, 終身瘸腿不良於行。所以很明顯地,這位摔跤的人物是有所保留,以免取了雅各的性命。由此可見,他擁有巨大的超自然能力。

第二,那人為什麼在黎明時堅持要離開?雅各知道沒有人能夠看見上帝的面後還能存活(出埃及記33:20),但他後來才意識到那位與他較力者要在日出之前離開的原因,是為了保護他,正如他自已所說的:“我面對面見了上帝,我的性命仍得保全。”他的意思可能是指他在拂曉、天色剛露出魚肚白時,看到了那位有神性的摔跤者的臉部輪廓,是在他消失前的一剎那。如果雅各在白日的光線中見到上帝的面,他就必死無疑!

• 在軟弱中得勝

雅各認出他是在和誰摔跤--是上帝自已!當他認出來,又見到太陽漸漸升起時,他就做了一件一生中最驚人的事。他沒有按常理大聲哀求說:“讓我走,讓我走,我不想死!”反而是緊緊地抓住對方,喊著說“: 你不給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

雅各這話的意思就好像是說:我真是個白痴!這正是我一輩子都在尋找的——上帝的祝福! 這正是我曾經想從父親的認可中得到的,想從拉結的美麗中得到的,但其實祝福都在你這裡,現在你不給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再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如果我為了要得到祝福而必須死,我也不怕,因為如果我沒有上帝的祝福,我就白活了!一切都是空虛的!

於是,我們看到聖經說上帝就“在那裡給雅各祝福”。這是何等美好而奧秘的話。聖經中的祝福總是用言語來表達的,因此上帝一定是說了一些進入雅各心中的話,但他說了什麼呢? 我們不知道,會像是有聲音從天上對雅各那位偉大的後裔--耶穌--在受洗時所說的“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嗎?(馬可福音 1:11)我們也不知道,但是再沒有比得到上帝的祝福更好的了。

雅各離開的時候已經是一個信靠福音的人,因為他永遠地瘸了,但也永遠地滿足了;他謙卑下來了,但勇氣也增加了——這都在同時發生。

所以雅各贏了!因為上帝說:“你與上帝與人較力,都得了勝。”他之所以能得勝,是因為當他知道這位神秘的摔跤者就是上帝時,他不但沒有逃走,反而是緊緊地抓住他,最後就得著了他一輩子夢寐以求的祝福。

在不久之後,雅各見到了以掃和跟著的一隊人,他鬆了一口 氣,因為以掃是和和平平地前來問安並迎接他回家。多年的兄弟鬩牆、手足不和就此畫上了句號。

• 上帝的軟弱

讀到雅各這段故事的人可能會感到困擾,因為雅各一生中從來沒有過英雄式的表現,他從來不是道德的楷模,反倒是一 直走在愚拙、彎曲甚至邪惡的路上,因此他完全不配得到上帝任何的祝福。如果上帝是公義又聖潔的,那他為什麼要這麼恩待雅各呢?為什麼上帝表現得很軟弱而不殺他,然後又 暗示他自已是誰,最後又僅僅是因為雅各緊抓住他而祝福他呢?

我們這些問題的答案出現在聖經的後面,就是當上帝成為人的樣式降臨地上時。當上帝在黑暗的夜裡與雅各同在時,他表現出軟弱,為的是要拯救雅各的生命;但當他在加略山最黑暗的時刻裡,他是成為人的樣式而變得真正軟弱,為的是要拯救我們。雅各冒著喪命的危險,在順服中緊緊地抓住上 帝,為的是要得著給自已的祝福;但是當耶穌面對十字架時, 他雖然可以轉身逃避,卻還是因著順服而付出生命的代價——不是為了自已得祝福,而是為了我們得祝福。

基督既為我們受了咒詛(“受”原文作“成”),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這便叫亞伯拉罕的福,因基督耶穌可以臨到外邦⼈,使我們因信得著所應許的聖靈。(加拉太書3:13—14)為什麼雅各可以這麼靠近上帝而仍然能存活?那是因為耶穌以軟弱的人的樣式降臨,並且死在十字架上,擔當了我們罪的懲罰,因此上帝所應許給亞伯拉罕的福,就“因基督耶穌……使我們因信得著所應許的聖靈”。上帝“所應許的聖靈”是什麼呢?保羅在加拉太書後面說到:“上帝就差他兒⼦的靈進⼊你們(原⽂作‘我們’)的心,呼叫:‘阿爸,父!(’” 加拉太書4:6)“阿爸”這個詞是亞蘭文對“父親”的暱稱,大約等於我們所叫的“爸爸”;這個詞表達出小孩子在父母愛中的信賴和倚靠。保羅的意思是說,如果你相信福音,聖靈便會將上帝的愛與福氣,化作你心中的實體。

你在生命的最深處聽過上帝的祝福嗎?上帝的這些話:“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對你是無盡的喜樂和力量的來源嗎?你是否曾聽到上帝透過聖靈對你說這些話?這種在基督裡藉著聖靈而來的福氣,就是雅各所得到的祝福,也是解決偶像崇拜的唯一方法。只有這樣的福氣,才會使得偶像失去存在的必要性。我們就如同雅各一樣,總是在多年“在錯誤的地方尋找祝福”之後,才找到上帝的祝福,而且往往還要經過瘸腿變軟弱的經歷,才能最終找到它。這就是為什麼許許多多最蒙上帝祝福的人,在他們因喜樂而起舞時,總是一拐一拐的。

因上帝的愚拙總比人智慧,上帝的軟弱總比⼈強壯。(哥林多前書1:25)

• 結語: 認清並拆除你的偶像

• 分辨偶像的重要性

你若不能分辨假神所帶來的影響,那你就不可能瞭解你的心和你的文化。保羅在羅馬書裡,顯明瞭偶像崇拜不僅是許多罪中的一條,更是人心中的基本錯誤:因為,他們雖然知道上帝,卻不當作上帝榮耀他,也不感謝他……他們將上帝的真實變為虛謊,去敬拜侍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羅馬書1:21,25)

接著保羅繼續列了一長串的罪,它們為世界帶來了悲慘與邪惡,而它們的根源都在於人類心中有一個無法阻擋的“造神” 驅動力。

換句話說,偶像崇拜就是我們做一切錯事的原因。馬丁•路德對於這一點的理解遠超過任何人:在他的《大要理問答》及《論善行》中,他說到十誡一開始就吩咐不可拜偶像。為什麼這條誡命排名第一呢?他說明這是因為觸犯律法背後最基本的動機,就是偶像崇拜我們在觸犯別條誡命之前,絕對是已經先觸犯了第一條。

舉例來說,為什麼我們不能去愛,或不能持守承諾,或不能無私地生活?當然,一般性的回答是“因為我們軟弱而又有罪”,但是檢視任何一種實際狀況,其明確的回答則都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已必須擁有某種東西才會快樂,對我們的心而言, 那樣東西比上帝自已還重要。

再舉一例,為什麼我們會說謊?除非我們在心中,已經先將某些事物的價值——別人的認可、自已的名譽、在別人之上的權力、經濟上的利益——看得比上帝的恩典與喜悅來得更重要,否則我們就不會去說謊。要改變這種狀況的秘訣,就在於認清並拆除在你心中的假神。

如果要了解一種文化,就不可能不去認清其偶像。猶太哲學家哈爾伯塔爾(Halbertal)和馬格利特(Margalit)很清楚地說,偶像崇拜並不只是某種儀式的崇拜,而是整套感情和生活的模式——但其基礎是有限的價值標準,以及將受造之物變成像上帝一般的絕對。因此,當聖經中說到要遠離偶像時,也一定包括了要拒絕偶像所產生的文化:上帝告訴以色列人,不但要拒絕別國的偶像,“也不可效仿他們的行為”(出埃及記 23:24)。若不檢討文化,就無從向偶像挑戰;同樣,若不分辨並向偶像挑戰,就無從檢討文化。

說明此點最好的例子就是保羅在雅典(使徒行傳第 17章)和在以弗所(使徒行傳第19章)所講的道:保羅向以弗所城市的守護神挑戰(使徒行傳19:26),而那些新悔改信主的人因為改變了用錢的模式,便造成當地經濟的改變,甚至引起當地商人發動抗議暴動。現代的觀察家指出,今日基督徒的物質主義傾向,與同文化中的其他人並沒有兩樣;這會不會是因為我們所傳講的福音不像保羅那樣指出我們文化中的假神?

• 認明偶像

我不會問你心中有沒有與上帝對抗的偶像,因為我認為我們都有;它們隱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之中。但問題是我們該如何處置它們?我們該怎樣才能越來越清楚地看見它們, 並且不再屈服於它們的權勢?我們要如何才能從偶像的權勢之下得自由,以致能為自已與別人作出最好、最正確、最有智慧的決定與選擇?我們要如何認清自已的偶像?

一個認清的方法是要檢視你所幻想的事物。英國坎特伯雷 大主教威廉•湯樸(William Temple)曾說:“你的宗教就是你獨處時所做的事。”換句話說,你心中真正的信仰,就是當沒有什麼事需要你的關注時,你的思想意念會自然流向的事物。你常喜歡做的白日夢是什麼?當你無所事事時,頭腦中想的是什麼?你會想象當事業飛黃騰達時的景象嗎?還是會想象一些物質性的東西,例如美輪美奐的房屋?或是會想象與某個你心儀的物件建立關係?偶爾一兩次的幻想或白日夢還算不上是偶像崇拜,不過你應該問自已:你在獨處時會習慣性地想什麼,讓你一想起來心中就感到快樂和舒暢?

另一個認清你心中真愛所在的方法,就是檢視你怎麼花錢。耶穌說:“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馬太福音6:21)你的金錢會自然地流向你心所最愛的事物。事實上,這個偶像的標誌就是你為它花了很多錢,而且你還需要不斷地努力自制不再為它花錢。就如保羅所說的,如果上帝是你在今世所最愛的,你就一定是把金錢奉獻給福音事工、慈善機構以及貧困的人(哥林多後書 8:7—9),但我們大多數的人傾向於過度花錢在穿著和兒女身上,或在代表身份地位的房子和車子上。我們花錢的模式顯露出我們的偶像在哪裡。

第三個認清偶像的方法,最適用於那些宣稱自已是信上帝的人。也許你固定參加某教會的崇拜,擁有一整套完整而敬虔的信仰教義,努力地相信並且順服上帝,但是真正對你的生活產生拯救功效的是什麼?你究竟為什麼而活?你真正相信的——不僅是嘴裡宣稱的——是什麼?有一個好方法可以看出你的答案,那就是檢視你如何面對不蒙應允的禱告和挫敗的希望。如果你祈求但沒有得到,那麼你可能會感到憂傷而失望,但是你還能繼續向前行,因為“嘿!生命還沒完呢!” 若是這樣,就表示那些事物沒有掌控你的作用,不是你的主人。然而,如果你為某些事禱告,也努力地行動,可是事情卻不成就,這時如果你的反應是像爆炸似的發怒,或是陷入深深的絕望,那麼你可能就找到了自已真正的偶像。你就會像約拿一樣,覺得自已生氣以至於死都是合理的。

最後一個認清偶像的方法對每一個人都適用,那就是檢視你最無法控制的情緒。就像漁夫知道在水動之處找魚,在感情最痛苦的谷底你就可以找到自已的偶像,特別是那些痛苦從未消散之處,或那些會驅使你做出明知錯誤之事的事。當你憤怒的時候,請你問自已:“這其中有什麼對我是太過重要的事物,以至於我不計代價非得到它不可?”當你極度害怕、絕望和有罪惡感的時候,也請你問自已:“我之所以會這麼害怕,是不是因為我生命中有什麼東西受到了威脅,我以為我 一定需要它,但其實不然?我之所以會對自已這麼絕望,是 不是因為我失去或缺乏了某些東西,我以為我一定需要它,但其實不然?”如果你工作過度,或是瘋狂地從事某個活動,以致過勞或毀了自已的健康,請你問自已:“我一定需要有這個東西才能感到滿足和感到自已是重要的嗎?”當你問自已這些問題,對你的感覺刨根究底時,你常會發現自已的偶像就依附於其上。

美國費城威斯敏斯特聖經輔導學院教授鮑力生(David Powlison)寫道:上帝放在每個人心中最基本的問題是:除了耶穌基督以外, 還有誰是你心中所信賴、歸屬、效忠、服事、敬畏與喜悅的物件?這些問題……把人心中的偶像系統浮現出來。“你向誰或向什麼事物尋求生命的穩定性、安全感與被接納感……你 究竟想要從生命中得到什麼,或期望生命給你什麼?什麼能使你真正快樂?什麼能使你成為被接納的人?你從何處尋求 能力和成功?”這些類似的問題,可以幫助我們理出我們所侍奉的是上帝還是偶像,我們所尋找的救恩是出於基督還是出於虛假的拯救者。

• 拆除偶像

保羅在歌羅西書中勸勉人要“治死”心中的邪情私慾,包括“貪婪”,它和拜偶像一樣(歌羅西書3:5)。

但是我們該怎麼做呢?保羅在以下的經文中提出了方法:

所以你們若真與基督⼀同復活,就當求在上面的事,那裡有基督坐在上帝的右邊。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命與基督一同藏在上帝裡面。基督是我們的生命,他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他⼀同顯現在榮耀裡。所以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就如淫亂、 汙穢、邪情、惡欲和貪婪,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歌羅西書3:1—5)偶像崇拜不只是不順服上帝,它更是將全心設定在上帝以外的事物上。若要解決這個問題,就不能只靠悔改承認自已心中有偶像,或用意志力來過不同的生活;當然,若要從偶像崇拜中迴轉,這兩件事是不可少的,但是這還遠遠不夠。

“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在那裡“你們的⽣命與基督一同藏在上帝裡面(”歌羅西書3:1_3),這些話的意思是表示你要感激、喜悅和安息在基督已經為你做成的事上,這樣你就必定會有喜樂的敬拜,禱告時會感到上帝真實的同在,並且在你的思想中,耶穌會變得比偶像更加美麗,更能吸引你的心。

這就是你拆除假神的方法——用基督代替假神。如果你只是把偶像拔掉,卻沒有將基督的愛“種”到它原來在心中的位置,那麼偶像就會再長回來。

喜樂與悔改必須同行並進——只有悔改而沒有喜樂,會導致絕望;但只有喜樂而沒有悔改,那喜樂也是膚淺的,它只會帶來轉眼即逝的感動,而不會有深刻的改變。

實際上,唯有當我們完全地因耶穌犧牲的愛而喜樂時,我們才會真正完全地承認自已的罪;這是一件看起來很矛盾的事。

如果我們是因為恐懼犯罪的後果而悔改,那我們就不是真的為罪而憂傷,而只是為自已而憂傷;這種因恐懼而產生的悔改(就像是說:“如果我不悔改,上帝就會找我麻煩。”),其實只是自憐自艾,它不會讓我們學會恨惡罪的本身,因此罪還沒有失去其吸引力,我們只是為了自已的好處而與它保持距離。

但是當我們因耶穌犧牲、受苦的愛而喜樂時——看到他為了拯救我們脫離罪惡而付出沉重的代價——我們就學會了恨惡罪的本身;我們看到自已的罪讓上帝付出了何等的代價。最能向我們保證上帝無條件大愛的事(耶穌重價的死亡),也最能使我們深深地體會到罪的邪惡。

因恐懼而來的悔改,會讓我們厭惡自已;但那因喜樂而來的悔改,則會讓我們痛恨罪。

在基督裡的喜樂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偶像通常也幾乎都是美好的事物。如果我們把工作和家庭當作偶像,那麼我們並不是要停止對工作和家庭的愛,而是要更愛基督,使我們不會被工作和家庭所捆綁和奴役。

聖經中所說的“喜樂”,其意義遠深過只是因為某件事物而感到快樂。保羅教導我們應當“靠主常常喜樂”(腓立比書 4:4),這不可能是指“總是感到快樂”,因為不可能有人能命令別人總是保持某種特定的情緒。

“喜樂”是將某件事物視為珍寶,衡量它對你的價值,反覆思想它的美麗與重要性,直到你的心安息,嚐到它的甘甜。 喜樂是一種讚美上帝的方式,直到你的心得著甘甜和安息,也直到你放下對其他事物的需要的執著。

• 把福音影像化

恆立和凱文兩個人都因為老闆的不公平而失去了工作,他們在一年之內先後來見我,尋求輔導。恆立原諒了他的老闆, 繼續向前,而且現在做得很好;但凱文無法讓這件事過去,他心中充滿苦毒因而憤世嫉俗,這就一直影響他的事業發展。 有些人曾經想幫助他面對情緒問題,但他們越顯出同情心, 凱文就越覺得他的發怒是合理的,而且他的自憐就越增加。還有些人針對他的意志下功夫(“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但都沒有用。

然而福音帶來的果效是不同的,它並不直接處理情緒或意志, 而是問:是誰取代了耶穌基督,成為你生命中真正的、發揮功用的救恩和救主? 你會找誰來為自已評理?無論那是誰或是什麼事物,它就是你的假神;如果你想要改變你的生命,就必須認清你的偶像並且拒絕它。

凱文是要以事業來肯定自我,因此當問題發生時,他就覺得萬劫不復;他一蹶不振是因為他最基本的自我認同被打垮了。 在他認清自已是以事業當作自我救贖的方式之前,他沒有任何進步。他需要的不只是原諒老闆,他真正的問題乃在於他用耶穌基督之外的東西,來當作自已的救主。在我們一切不正常、不受控制的問題、慾望、模式、態度和情緒的背後, 總是存在著某些東西,你若不將它們找出來,生命就沒有平安。

凱文漸漸地看到,雖然在定義上他相信上帝對他有恩重如山的愛,但是這並沒有深刻地進入他的心靈和感情之中。老闆說的話對他的心靈所造成的影響,遠超過宇宙君王所說的話。 當你在家中聽音響時,還可能同時做別的事,但如果你要同時又看又聽一個表演,那就需要更多的注意力。同樣,你可能頭腦明白基督的愛,但這愛卻沒有進入你的心中,就像凱文的例子一樣。

那我們要怎麼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該怎樣讓“福音 真理的影像”進入我們的生命中,來塑造我們的感覺和行為呢?

這就需要所謂的“靈性操練”了,例如私下的禱告、集體的敬拜,以及靜思默想。這些操練會把頭腦中理性的知識,轉化成為我們心中和感情中塑造我們生命的實體。

靈性操練基本上就是敬拜,而敬拜才是除掉你心中偶像的最終方法。你不能僅僅是在理智上找出偶像,這不能讓你從捆 綁中得釋放;你必須要真實得著耶穌所賜的平安,而那隻能從你的敬拜而來。仔細分析可以幫助你發掘真理,但是你需要把真理“禱告進心裡”,而這需要花時間。有關這個過程還有許多可說的,但是我們在本書中無法細述。

• 要忍耐

我相信這個過程要花費我們一生之久的時間。在1960年到1970年之間,賓夕法尼亞州西部在建造79號州際公路,那時我的妻子凱西經常要從匹茲堡的家中,開車走這條路去麥德維爾城的大學讀書;或走這條路去家人度假的伊利湖(Lake Erie)。不過這條高速公路某個路段的工程多年來總是無法完成,因為那裡是一個糟糕的沼澤地帶。工程人員至少有一次在一塊看來是硬地的地方停了一輛推土車,但沒想 到第二天早上就發現它已經陷下去了;他們也多次嘗試打樁下去找地底的岩層,但每次打下去的樁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我們的心也像是這樣。我們以為自已已經懂得恩典了,也把偶像撇在一邊,並且達到了一個境地——我們不再因為想要從上帝那裡得到什麼而事奉他,現在單單是為了上帝自已而事奉他。然而我們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我們窮盡畢生之力以為我們已經達到心底的岩層,但卻發現仍沒有到真正的底層。我不相信我們在今生能達到那樣的地步;成熟的基督徒也不是能達到心底岩層的人,但他們知道要不斷地向下挖掘,而且他們會越來越接近底層。

《奇異恩典》這首聖詩的作者約翰•牛頓(JohnNewton)是一位偉大的牧師與聖詩作者,他曾經如此寫到他的掙扎:

如果要我分享我的經歷,我會說,到目前為止,我的呼召中最難的部分是要將我的眼睛單單注視基督,以他作為我的平安和我的生命……但是,看來要從千百種外在行為中否定自已還不算困難,真正不容易的,是裡面不止息地仰望耶穌,以之為行出公義與能力的原則。

如果你能瞭解牛頓所指出的差別——遵守外在的行為規則與將心專注於基督身上,而以他為你的平安和生命——那麼, 你就已經走在脫離假神捆綁的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