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居高位的童貫,看著下首得方世玉,緩緩開口道。

“方世玉,此番你抓住賊首方臘,老夫會給你請功受賞。

想來,以你的功勞,會讓你更進一步的。”

聽到童貫的話後,方世玉連忙做出一副感恩戴德的模樣。

“謝過太師,卑職會銘記太師的恩情的。”

看到方世玉的感恩戴德的模樣後,童貫點了點頭道。

“行了,這是你應得的,老夫又不是喜歡打壓武將之人。”

對於這句話,方世玉只當作放屁。

前段時間,還將方世玉的功勞給搶了,給了禁軍。

童貫和文官相比,只是相對而言,沒有文官那般打壓武將而已。

童貫接著說道:“此番南下叛亂已經平定了,日後你可有打算?”

聽到童貫的話後,方世玉心中便是一動。

聞弦知雅意,方世玉又不是傻子。

而且,方世玉在戰場上拼死拼活,為的是什麼,就是努力向上爬。

在大宋向上爬,沒一個大腿,沒一個靠山,那太難了。

之前,王友知是方世玉的大腿,靠山,如今想要更進一步,自然需要更大的大腿,靠山。

當然,換靠山,這樣做,是顯得方世玉太過於功利心,但是,不功利,永遠會停留在原地的。

如果永遠停留在原地,那麼怎麼向上爬,怎麼掌握更大的權力,怎麼反宋?

方世玉選擇沒有那麼多,對於如今的方世玉來說,童貫雖然不是一個好人,但是確是一個好的靠山。

一旦被童貫看中,當做親信,那麼,有童貫作為靠山,方世玉自然水漲船高。

一旦真的成為童貫的人,那就真的如同方世玉在東京城時,勇闖猛虎幫的時候,扯大旗,說自已是童貫的人。

這倒是,前後呼應了。

聽到童貫的話後,方世玉毫不猶豫,第一時間就對著童貫說道。

“卑職是個武將,只知道殺敵報國。

卑職願成為太師,您手中的一把利劍。

只要太師有令,卑職指哪打哪,絕無二話。”

方世玉這番話,已經將自已的忠心,表現的很露骨了。

就是願意跟著童貫混,誓死追隨的那種。

聽到方世玉的話後童貫眼神中閃過滿意之色。

這個方世玉人挺聰明的,而且,還挺上路的,沒有頑固不靈。

童貫喜歡聰明的武將,更喜歡聰明還勇猛的武將。

童貫眼神中帶著滿意的神色,開口道。

“好,你今日的這番話,老夫記住了。

回到東京城後,有機會老夫定會向官家推薦一下你。

你的功勞,老夫也一定會關注的。

還有,你隨宣威軍回到東京城後,尋一個時間,來老夫的府中。

到時候,老夫有事和你說。”

看到方世玉乾淨利落的投靠,童貫也直接給出了對待親信的籠絡人心的手段。

童貫剛才的那些話,就是對方世玉投靠的獎勵。

如果,今日方世玉要是拒絕了童貫,那麼不用想,方世玉的功勞恐怕要打折了。

讓方世玉去府中,就是想要給方世玉的身上,打上親信的烙印。

對於童貫的心思,方世玉很明白,所以,直接坦而受之。

如今才宣和三年初,離靖康恥還有幾年呢,童貫倒臺還有幾年呢!

童貫倒臺前,因為買回來了燕雲十三州,還封了王,可以說,未來這幾年,童貫會如日中天,烈火烹油。

這對於方世玉來說,正是一個大好時機,抱著童貫的大腿,瘋狂的擴張自已的勢力。

方世玉已經決定好了,靖康恥那一年,準備反宋。

所以,方世玉絲毫不介意自已身上,打上童貫的烙印。

之後,童貫又對著方世玉說了一些話,最後才讓方世玉離開。

……

隨著方臘死了,方臘軍的那些高層,也都一一被抓住了。

所以,北宋末年的這一場東南叛亂,算是徹底的結束了。

在平定東南叛亂後,東西兩路大軍,便開始準備班師回朝了。

不過,走之前,順帶手清理了一下東南的土匪窩。

宋朝官軍好不容易來一趟,各地方府衙,自然不會放棄這個清理危害的好機會。

對於這個要求,童貫也沒有拒絕,在班師回朝前,派了三軍,剿滅那些山裡面的土匪。

在剿滅土匪山賊的過程中,方世玉是最積極的一人,也是剿滅土匪山賊窩最多。

這般積極,除了方世玉痛恨這些傢伙之外,也是為了練兵。

在上次投靠童貫之後,效果立竿見影,方世玉立馬官升一級,官職成為了永威軍的副軍指揮使,手底下掌握了兩個營,一千多士兵。

永威軍的普通士兵,對於方世玉升職,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

畢竟,方世玉的所作所為,不要說永威軍了,就是整個宣威軍團的普通士兵,哪一個不佩服方世玉。

方世玉靠著悍不畏死,敢打敢拼的勇氣,在軍中立下了赫赫威名。

如今,方世玉可不是當初從軍的時候,那般籍籍無名了,如今的方世玉也是名聲在外了。

有了聲望,劃歸到方世玉手下的五百士兵,自然沒有任何的不滿,不忿,不服氣的心理,都老老實實,甚至覺得,有方世玉這麼一個厲害的副軍使,是值得與榮有焉的事情。

當然,普通士兵心服口服,但也有很多人不服的,哪怕方世玉功勞再多,該不服還是不服。

對於方世玉的升職,那些同僚們,自然是不忿,覺得方世玉走了狗屎運。

甚至連王友知都對方世玉有些疏遠了,因為方世玉投靠童貫的這件事,倒是很讓王友知不滿。

人之常情,方世玉投靠童貫的那一刻,就知道王友知大概會有什麼態度。

不過,雖然有些疏遠,但是方世玉一如往昔,照樣拿王友知當做伯父。

畢竟,王友知對方世玉也是有恩的,雖然如今方世玉投靠了更大的靠山,但是方世玉並沒有因此就趾高氣揚,變得不可一世了。

方世玉一如從前,還是保持忍耐,謹慎,小心,說起來,這種性格,還是因為王友知教會的。

正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方世玉這般舉動,倒是平息了王友知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