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區域網的成功搭建和全國光纖主幹網的鋪設,標誌著資訊化時代的序幕已經拉開。

而李衛東,作為這一切的核心人物,目光早已放在了更遠的未來——智慧手機的研發。

西方國家的“大哥大”技術剛剛起步,移動通訊裝置的體積龐大,功能單一,且價格昂貴,只有極少數企業高層和富豪能夠負擔得起。

要不了多久,漂亮國的摩托羅拉公司就會推出世界上第一臺手持行動電話,但它笨重的外形和超過2公斤的重量讓它更像是一個“磚塊”而非隨身攜帶的裝置。

但李衛東並不滿足於追趕西方的“大哥大”技術,他的目標是直接跨越這一階段,開發出一款功能強大、體積小巧的初級智慧手機。

這款裝置不僅僅是用來打電話的,它將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處理資料、進行通訊、甚至透過無線網路進行資訊傳輸。

李衛東的辦公室依然燈火通明,桌上的一疊設計圖紙和技術文件鋪得滿滿當當。

作為穿越者,李衛東深知,智慧手機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使用體驗的革命。

它必須具備易操作、便攜、功能多樣等特點,同時還要符合未來資訊化社會的需求。

“我們不能只是一臺電話。”李衛東對團隊成員說道,語氣堅定且充滿遠見,“我們要創造的是一臺能夠上網、處理資料、甚至進行簡單計算的裝置。”

首先,李衛東從外觀設計入手。

西方的“大哥大”太過笨重,根本無法便捷攜帶。

他要求裝置必須輕便,並且能夠輕鬆放入口袋或手提包中。

於是,他決定將裝置的重量控制在500克以內,高度不超過15厘米。

“我們需要使用更輕便的材料。”李衛東將設計圖紙攤開在桌上,指著裝置的外殼部分,

“鋁合金和塑膠的結合可以讓裝置既輕便又堅固,能夠承受日常的使用和跌落。”

在裝置的功能設計上,李衛東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構想:觸控與按鍵結合的操作方式。

在當時,所有的手機都是透過物理按鍵進行操作,但李衛東認為,未來的裝置必須支援更為直觀的操作方式。

“我們可以在螢幕上整合一個簡單的觸控區域,用於滑動和點選,結合物理按鍵,使用者可以更方便地使用裝置。”李衛東在黑板上畫出了一張簡化的操作介面圖,“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按鍵數量,還能讓裝置具備更多的互動方式。”

雖然李衛東的構想十分先進,但要將這些想法落到實處,技術團隊面臨著許多難題。

首當其衝的便是硬體微型化問題。

要將通訊模組、處理器、電池等核心元件整合到一臺小巧的裝置中,並確保其效能穩定、續航持久,這對當時的技術水平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我們需要一款更小、更高效的處理器。”李衛東在一次技術會議上說道,語氣中充滿了堅定與壓力。

他的團隊正在研發一款專門用於手機的微型處理器,這款處理器不僅要具備基本的通訊和計算能力,還要能夠處理簡單的資料傳輸任務。

“我們可以借鑑天工計算機的處理器架構,但必須進行大幅度的縮小和功耗最佳化。”李衛東指著設計圖說道,“這款處理器必須在保證效能的前提下,減少能耗,以確保手機的續航能力。”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李衛東決定與國內最頂尖的電晶體廠商合作,研發出符合要求的微型處理器。

與此同時,他還召集了國內最優秀的電池專家團隊,研究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設計一款高效、長續航的電池。

“我們不能讓使用者每隔幾個小時就給手機充電。”李衛東嚴肅地說道,“這款裝置必須能夠支援至少一天的使用,哪怕是高強度的通訊和資料處理。”

經過無數次的討論、測試和最佳化,團隊終於設計出了一款能夠滿足李衛東要求的微型處理器和電池模組。

儘管在效能上還無法媲美天工計算機,但這款處理器已經能夠支援基本的通訊、資料傳輸和簡單的計算任務。

……

硬體的設計只是智慧手機研發的一部分,李衛東深知,智慧手機的成功還必須依賴於一個簡化版的作業系統。

在天工計算機的基礎上,李衛東決定開發一款適用於移動裝置的輕量化作業系統。

“我們不能讓使用者面對複雜的命令列介面。”李衛東在技術會議上說道,“這款作業系統必須像天工計算機一樣,簡單直觀,任何人都能夠輕鬆使用。”

李衛東提出了幾個核心要求:

圖形化介面:使用者可以透過圖示和選單進行操作,而不是依賴複雜的命令列輸入。

多工處理:雖然手機的計算能力有限,但它必須能夠在後臺處理簡單的任務,比如接收簡訊、推送通知等。

簡化的應用系統:手機不僅僅是通訊工具,還必須具備基礎的資訊處理能力,比如文字編輯、日曆、計算器等功能。

“我們要讓這款裝置成為個人的隨身助手。”李衛東說道,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使用者可以用它來處理日常事務,檢視日程表,撥打電話,甚至上網獲取資訊。”

為此,李衛東親自帶領團隊,設計了一套簡化版的天工作業系統框架。這個作業系統不僅支援觸控和物理按鍵的組合操作,還具備簡單的應用程式架構,能夠支援未來的應用程式開發。

在作業系統的設計過程中,李衛東特別強調了使用者體驗。他要求操作介面必須簡潔、清晰,任何複雜的功能都應該透過簡單的操作實現。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李衛東和他的團隊進行了無數次的使用者測試,最佳化每一個細節。

除了硬體和作業系統,李衛東的智慧手機還面臨著一個最大的挑戰:移動通訊的實現。當時,全球的移動通訊技術還處於初級階段,主要依賴於模擬訊號進行語音傳輸,資料傳輸的速度非常緩慢,幾乎不可能支援李衛東所設想的網際網路功能。

“我們需要為這款裝置設計一個獨立的通訊模組。”李衛東在會議上說道,“這個模組不僅要支援語音通話,還必須能夠進行資料傳輸。”

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李衛東知道要實現高速的資料傳輸並不現實,但他仍然決定在手機中整合一個簡化的資料通訊模組,能夠支援基本的簡訊和低速資料傳輸。

“我們可以透過這個模組實現簡訊、電子郵件等文字資訊的傳輸。”李衛東解釋道,“雖然暫時無法支援高畫質影片或複雜的網頁瀏覽,但這將是未來發展的基礎。”

為了確保手機的穩定通訊,李衛東決定與國內的通訊公司合作,建立一個小規模的實驗性移動通訊網路。這個網路將作為智慧手機的測試平臺,支援基本的語音和資料傳輸。

經過數月的緊張研發,李衛東的智慧手機樣機終於迎來了誕生的時刻。這個樣機是一個高度整合的裝置,具備基本的通訊、資料處理和資訊傳輸功能。雖然在功能上還無法與未來的智慧手機媲美,但它已經具備了許多劃時代的特性。

李衛東站在實驗室的中央,手中拿著這臺樣機,目光中充滿了自豪與期待。這臺裝置比他預想的要小巧得多,重量也控制在了他的要求範圍內。螢幕雖然不大,但已經能夠顯示簡潔的圖形介面,使用者可以透過觸控式螢幕幕和物理按鍵進行操作。

“這是我們第一臺智慧手機樣機。”李衛東對團隊成員們說道,聲音中透著深深的自豪,“它不僅是一臺通訊工具,它將是未來資訊社會的核心工具。”

團隊成員們圍在李衛東身邊,目光中充滿了激動與期待。他們知道,這臺樣機的誕生,標誌著炎國在移動通訊領域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李衛東輕輕按下了手機上的電源按鈕,螢幕瞬間亮起,一個簡潔的介面出現在眾人眼前。李衛東輕輕滑動螢幕,檢視日程表、撥打電話、傳送簡訊,整個操作過程流暢而直觀。

“這只是開始。”李衛東微微一笑,目光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未來的智慧手機將比這更小巧、更強大,它將改變人類與資訊的互動方式。”